葡萄球菌病
葡萄球菌病是一种家兔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的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空气、水、地表、尘土以及人、畜体表都大量带菌。
1.流行特点本病常以不同的发病形式出现,如乳房炎、局部脓肿、脓毒败血症、黄尿病、脚皮炎等等。无季节性,各种年龄的兔均可发病。
2.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⑴脓疱。在兔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器官可形成一个或数个大小不一的脓肿。外表肿块开始较硬、红肿,局部温度升高,后逐渐柔软有波动感,局部坏死、溃疡,流出脓汁。内脏器官形成脓肿时,则影响患部器官的生理机能。
⑵转移性脓毒血症。脓疱溃破后,脓汁通过血液循环,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即形成脓毒败血症,病兔死亡迅速。
⑶仔兔脓毒血症。仔兔生后一周左右,在胸、腹、颈、颌下、腿内侧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粟粒大的乳白色脓疱,脓汁奶油状,病兔常迅速死亡。暂时未死的兔生长缓慢,形成僵兔。此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脐带或皮肤损伤感染引起。
⑷乳房炎。多因产仔箱边缘过于锐利,刮伤母兔的乳头或仔兔咬伤乳头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急性弥漫性乳房炎,先由局部红肿开始,再迅速向整个乳房蔓延,红肿,局部发热,较硬,逐渐变成紫红色。患兔拒绝哺乳,后渐转为青紫色,表皮温度下降,有部分兔因败血症死亡。局部乳房炎初期乳房局部发硬、肿大、发红、表皮温度高,进而形成脓肿,脓肿成熟后,表皮破溃,流出脓汁。有时局部化脓呈树枝状延伸,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较困难,康复较慢。
⑸生殖器官炎症。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家兔,尤其是以母兔感染率为高,妊娠母兔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母兔的阴户周围和阴道溃烂,形成一片溃疡面,形状如花椰菜样。溃疡表面呈深红色,易出血,部分呈棕红色结痂,有少量淡黄色粘液性分泌物。有时阴户周围和阴道有大小不一的脓肿,从阴道内可挤出黄白色粘稠的脓液。患病公兔的包皮有小脓肿、溃烂或呈棕色结痂。
⑹黄尿病。系因仔兔吮食了患乳房炎母兔的乳汁或通过其它途径感染,引起急性肠炎。患兔肛门四周及后躯被毛潮湿、发黄、腥臭,体软昏睡,一般整窝发病,病程2~3天,死亡率高。
⑺脚皮炎。多发于体重大的兔体。由于笼底板不平、硬、有毛刺或铁丝、钉帽突出于外或因垫草潮湿,脚部皮肤泡软以及足底负重过大,引起足底皮肤充血、脚毛磨脱或造成伤口感染发炎形成溃疡。起初,足掌底表皮充血、红肿、脱毛、发炎,有时化脓,患兔后躯抬高,或左右两后肢不断交替负重,躁动不安,形成溃疡面后,经久不愈。严重时四肢均有发病。病兔食欲减少,日渐消瘦、死亡或转为败血症死亡。
3.病理变化常可见皮下、肌肉、乳房、关节、心包、胸腔、腹腔、睾丸、附睾及内脏等各处有化脓病灶。大多数化脓灶均有结缔组织包裹,脓汁粘稠、乳白色呈膏状。
4.防治
⑴脓疱。初起时,可以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当脓疱形成后,应待其成熟,在溃破前切开皮肤,挤出脓汁,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脓腔,挤清后,内撒消炎粉或青霉素粉。注意切口尽量放在脓疱的较低位置,便于液体排出。隔2~3天,视恢复情况,再作处理。
⑵乳房炎。乳房炎开始红肿可用冷敷,以减轻炎症反应。若表皮温度不高,可改为热敷。在发病区域分多点大量注射青霉素或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用量一般为常规量的2~3倍,一天两次,可很快控制病情蔓延。若表皮温度下降、变成青紫色,应用热敷加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局部和全身注射抗菌药。乳房炎形成脓肿后,按脓疱处理。
⑶仔兔黄尿病。将体质较好的仔兔皮下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每天2次,直至康复。
⑷脚皮炎。清除患部污物,用消毒药水清洗,去除坏死组织及脓汁等,涂以消炎粉、青霉素粉或其它抗菌消炎软膏,用纱布将患部包扎紧,以免磨破伤口。每周换药2次,置于较软的笼底板上或带松土的地面上饲养,直至患部伤口愈合,被毛较长足以保护皮肤时,解除绑带,送回原笼。
母兔于配种前、仔兔断乳后接种葡萄球菌病灭活疫苗,一年2~3次,可控制或减少本病的发生。
密螺旋体病
兔密螺旋体病又称兔梅毒,主要以外生殖器、肛门、颜面部(口腔周围、鼻端)皮肤与粘膜发生炎症、结节和溃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是兔密螺旋体。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成年兔,以交配经生殖道感染为主。病兔污染过的垫草、饲料、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的媒介。本病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有时仅引起局部淋巴结感染,外表看似健康,但长期带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本病潜伏期2~10周。本病不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
2.症状患病公兔龟头肿大,包皮和阴囊水肿,阴囊皮肤呈糠麸样。母兔阴唇红肿,肛门周围的粘膜和皮肤潮红肿胀或出现粟粒大小的结节,在肿胀和结节部位有渗出物,形成紫红色或棕色的屑状结痂,痂皮下有局灶性溃疡。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局部感染也可蔓延到其他部位如眼睑、鼻、唇等处,被毛脱落。患病公兔不影响性欲,母兔则屡配不孕或受胎率不高。病兔的精神、食欲等无明显变化。本病亦可自然康复,但可重复感染。
3.防治新购入的兔要仔细检查外生殖器官,严防引入病兔;种公兔不应对外配种。发现病兔应停止配种,须隔离治疗或淘汰,并对笼具等用火焰消毒或用1:400百毒杀喷雾消毒。
4.治疗发病早期每兔可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续5天。也可用螺旋霉素等治疗。患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用碘甘油涂擦。
皮肤真菌病
兔皮肤真菌病是一种真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最常见的病原是须发癣菌和小孢霉菌。
1.流行特点本病可通过与病兔相互接触传染,也可由人员和各种用具等间接传播。兔体营养不良、兔舍卫生条件差、采光和通风不良以及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兔易生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呈地方性流行。各品种兔易感,幼龄兔比成年兔更易感。兔场发现少量病兔表现症状后,很快在全场传播开来。
2.症状霉菌主要在皮肤角质层,一般不侵入真皮层,但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可引起真皮充血、水肿、发生炎症。皮肤霉菌感染通常起始于兔的口唇、眼周围或其附近,继而传播到肢端、腹部和其他部位。病变表现为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兔毛脱落或断毛,皮肤表面光滑或呈痂皮样外观,毛囊和毛囊周围炎症。或表现为圆形、突起、带灰色或黄色痂皮,痂皮脱落后可出现硬块和溃疡,用力可挤出多点脓汁。母兔乳房周围首先出现小红点,继而扩大、变硬,破溃后,可挤出脓汁。该发病母兔的仔兔在哺乳期间就会出现本病症状。
3.防治本病可传染给人,尤其是儿童,故接触病兔者应采取防护措施。由于环境中、兔体外带有大量病原菌,单依靠药物很难根治,必须采取持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坚持用药预防和治疗,降低发病率,大大抑制了真菌增殖的数量,减少传播的机会,这是表面上能够看得见的效果。病兔场环境中有大量病原体存在,是兔场发病的潜在威胁,必须对兔舍、笼具、用具、舍外环境作严格消毒。消毒可用火焰、化学药物如2%的火碱、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对大面积的场地可用10~20%的生石灰水多次消毒。配合药物治疗和全场大消毒,对本场内的动物包括兔、猪、狗、猫等逐一进行药浴,以消灭动物躯体上携带的病原体。消毒剂可用含氯消毒药及其它能杀灭真菌的药物。药浴时可适当提高使用浓度。注意应选择25℃以上气温条件下进行药浴。
4.治疗:对已发病仔兔,在10~20日龄期间,一次性注射皮癣宁0.5~1.0毫升。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严重不愈者重复用药一次即愈。用药后12-15天症状渐消失,转而康复。也可用灰黄霉素拌料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