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至唐代出现的骆驼并非偶然现象,恰好与丝绸之路的兴盛的历史背景吻合。特别是唐代,富有开放胸怀的帝王唐太宗,坚决反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陈腐观念,把中外交流推向高潮,骆驼在沙漠中像凌波劈涛的航船,接受人类的使命,用坚毅的脚掌踏出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本身,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唐文化。骆驼的艺术形象那种磅礴、奔放的风格,正是象征了社会前进途中的艰难曲折和美好理想。 骆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延续很久,清朝军队中的“骆驼兵”,在西北边疆的战争中立过战功,现代中国西北边境的边防站虽然几乎都装备了汽车,但当汽车缺少燃油或需要修理时,随时都有巡逻任务落在军驼的身上,军驼仍然长年累月和士兵一道巡逻在边防线上。目前沙漠戈壁地区,车辆还不可能完全取代骆驼,骆驼还将长期活跃在使人望而生畏的戈壁沙漠。骆驼的载人、运输用途仍在继续。 骆驼是一种有灵性和情感的动物,在戈壁滩上顺着驼印就一定能找到水。在长期自然选择中骆驼与特定生态环境形成了默契的共生法则,它们对草场践踏性极小,能与荒漠草场和谐共生。“骆驼刺”是骆驼的食物,而生长骆驼刺的地方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灌木丛籽经骆驼肠胃消化随粪便散落沙漠,其籽经雨水灌溉发芽生根。经骆驼消化的沙漠植物耐干旱、耐盐碱、抵御风沙。有的植物只有骆驼将其顶部吃掉,它才会横向生长,渐成植被。如果没有骆驼,这些植物将会枯死,难以形成植被。骆驼曾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由于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骆驼正在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我国的双峰驼1981年为64万峰,而目前全国的骆驼总数已经下降到不足25万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然而,现有的骆驼仍在守护那片苍凉的土地,人类还需要骆驼,草原不能没有骆驼,不能让清脆的驼铃声,永远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