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中毒病
本病是由肉毒梭菌外毒素中毒而引起的中毒病。此毒素是在肉类饲料的肉毒梭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本病的特征是病兽运动系统麻痹,咀嚼和吞咽功能丧失,一 些养貂场曾因肉毒中毒引起大批水貂死亡,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此病的防治应予重视。
1.病原
肉毒梭菌属厌氧菌,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大小4~6微米X9~12微米,多单在,偶有成对或成短链的,可形成芽子包,有4~8根周毛,运动力弱,幼龄培养物为革兰染色阳性。该菌严格厌氧,适宜温度为8~37℃,最适PH值6~8,在8℃以上,都可能形成毒素。本菌在1%盐水中不生长,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长出小而扁平、颗粒状、中央低簿、边缘不规则的带丝状菌落。菌落初期小,在37℃下培养4天,可达5~10毫米大,通常不易获得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
本菌污染鱼、肉、谷类饲料以及蔬菜后在缺氧条件下,温度处于25~30℃时,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水貂吃了这种饲料即会发生中毒。水貂肉毒中毒很多是由于摄食了被肉毒梭菌污染的牛、羊等动物性饲料或植物性饲料而引起的。
本菌按其毒素类型分为A,B,C,D,E,F,G七个型,C型又分Ca,Cb两个亚型。各型菌略有差异。在肉汤培养基中A,B,F三型发生混浊,底部有粉状或颗粒状沉淀物;C,D,E三型培养基清亮,菌体呈絮片状贴于管壁上生K,A,B,E,F型在37℃下培养15天,能液化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C,D型不能液化该种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和肉肝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A,B,F型能消化肉块,使肉块变黑,发生臭味,C,D,E型不能消化肉块。
肉毒梭菌毒素是目前所知的最强烈的细菌外毒素之一。提纯的毒素每毫克含有3亿个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人对A,B,E,F型毒素敏感,马、骡对B,D型毒素敏感,牛对C,D型毒素敏感,水貂、鸡、鸭对Ca型毒素敏感。
此菌抵抗力较强,加热至80℃经30分钟或100℃经10分钟,能将各其杀死,其芽胞抵抗力极强,煮沸6小时,105℃经2小时,110℃经36分钟,115℃经10分钟,120℃经4~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其毒素不被胃酸或消化酶所破坏。在pH值3~6范围内毒性不减弱,但pH值在8.5以上,或加热至100℃,经30分钟能将其破坏。
2.临床症状
本病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发生较多,常全群突然发病。潜伏期12~48小时,最短2~3小时,最长的8~10天。发病初期为超急性型,病兽突然卧地不起,出现痉挛、昏迷、全身麻痹状态,经数分钟或十几分钟死亡。中后期病例病程可拖长,达数小时到数天。病兽表现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行走摇晃,状似醉酒,随后出现进行性全身麻痹,先出现后躯麻痹,用前肢拖着整个身体爬行,此时意识清醒,以后后支麻痹逐渐向前发展,出现前肢和颈部麻痹,病兽头下垂,眼球凝视不动,对光反射消失,口角流涎,咀嚼困难,呼吸急促,排粪尿失禁,最后由于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内脏实质器官充血,肺极度充血、水肿。膀胱充满尿液。心、肾有出血点。超急性型病例死亡的病貂,胃饱满,有较多的内容物,其他不见特殊变化。
4.诊断
根据发病急,短期内大批死亡,饲喂过有肉毒梭菌污染可疑的饲料。病貂发病从后肢开始麻痹,向前发展至全身麻痹。尸体剖检未发现特殊变化,即可初步诊断。确诊还须进行细菌学检查和毒素分析。细菌学检查,操作比较困难,常用动物试验做毒素检查。
(1)小白鼠试验 取病兽胃内容物、肝脏或剩食,用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制成悬液,离心3000转/分,取上清液或用滤纸过滤,取滤消液,给小白鼠腹腔内注射0.5毫升;另取上述处理的悬液煮沸(1OO℃)30分钟,然后给另外小白鼠腹腔内同一剂量注射作对照,如被检材料含有肉毒梭菌毒素,则试验组的小白鼠的12小时内死亡,而对照组健在。
(2)眼皮注射试验取上述述悬夜0.1~0.3毫升(己处理好的),在鸡、鸽、麻雀的一侧眼皮内注射,另一侧的眼皮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如被检材料中含有肉在梭菌毒素,在20~30分钟内被试的一侧眼睑因麻痹而闭合,对照组则无变化。[防治措施]使用抗毒素血清治疗效果不大,目前很少使用,主要是采取预防措施。注意饲料的检验,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不新鲜的和有被污染可疑的饲料应煮沸3O分钟再喂。饲料应低温保存,不要堆放过厚,温度不要超过10℃。加工调制好的饲料应及时饲喂,下要存放过久。
接种肉毒梭菌C型菌苗,成貂皮下接种2毫升,免疫期可达5个半月也可使用C型类毒素,每次皮下注射1毫升,还可应用二联、三联苗进行预防。
毒鱼中毒
本病是由于毛皮兽食了有毒鱼类,如台巴鱼、鲭鱼、沙丁鱼、狗鱼、鳕鱼、黄巴鱼、河豚鱼和海胆等,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腐败变质的鱼也可引起中毒。毛皮兽对有毒鱼类有时会自动少食或拒食。若大量摄入有毒鱼类,重者会发生中毒死亡,或兽群产仔不正常。国内一些养貂场曾发生过饲喂新鲜的巴鱼、生喂繁殖期黄巴鱼头造成中毒死亡事故。水貂和北极狐夏季发病较多。
1.临床症状
中毒后病兽食欲下降,出现剩食,进而食欲明显下降至食欲废绝,消化功能紊乱,发生呕吐,精神委靡,不愿活动。病兽可视粘膜黄染,呼吸和运动中枢麻痹,呼吸困难,四肢麻痹,痉挛,昏迷,瞳孔散大,鼻孔流出粘性鼻液,恶心。后出现卡他性胃炎、出血性肠炎,排绿色或沥青样粪便,后肢瘫痪,体温下降,心跳加快,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急性中毒病例,有时见到神经症状,如痉挛抽搐,很快死亡。一般幼痹较成年痹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如果中毒发生在妊娠中后期的母兽,可导致死胎、烂胎现象,往往造成繁殖失败。
2.病理变化
尸僵不全,皮下胶样浸润,脂肪黄染、胸腔、腹腔、心包腔有多量淡黄色渗出液。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汤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脾、肾肿大。脑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3.诊断
生物毒素一般很难测定,多采用敏感动物,通过饲喂试验来确定。
4.防治措施
发现动物中毒。立即停喂可疑饲料,调整兽群饮食,喂给绿豆水、白糖水、鲜奶等。多给饮水。增添新鲜适口性强的动物性饲料。个别病兽可用10%葡萄糖水10-20毫升、维生素C10-20毫克,皮下分点注射:维生素E5~10毫克,青霉素10万~30万单位或庆大霉素2万-4万单位,每日肌内注射2次、全群口服土霉素,每日每只0.1克。
对鱼类饲料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检查,禁用有毒或腐败的鱼饲喂动物,不明品种的鱼应进行安全性试喂后再给兽群投喂。干鱼要在非金属容器中多次换水浸泡、泡开,蒸熟的鱼干需要搭配一定量的动物肉及其加工副产品和蛋、乳等,同时要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等,炎热的季节加入适量的土霉素。加工饲料时不要过早将鱼与其他饲料混合堆放,混合的饲料应尽早饲喂完。
霉变饲料中毒
饲喂毛皮兽的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玉米面、豆饼、油饼、高粱、小麦、麸皮等。这类饲料若保管不当,存放于气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地方,曲霉菌、白霉菌、青霉菌等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这类毒素可引起水貂、黑貂、银黑狐、北极狐、貂、海狸鼠、麝鼠、毛丝鼠等中毒。其中以黄曲霉毒素引起的中毒最为严重。
1、临床症状
病兽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出现神经症状:抽搐、震颤、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癫痫性发作。有的病兽鼻镜干燥,嗜眠,流涎,少数呕吐,衰弱无力。粪便呈黄色糊状,混有大量粘液,严重者混有血液或呈煤焦油状,尿液黄色、混浊。可视粘膜黄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耳后、胸前和腹侧皮肤有紫红色淤血斑。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2~5天,有的急性病例临床上未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2.病理变化
尸体血液凝固不良,皮肤、皮下脂肪、浆膜及粘膜有不同程度的黄染,耳根部尤为明显。腹腔、胸腔积有大量淡黄乃至橙黄色或污秽混浊的液体。肝肿人1~2倍,呈黄绿色或砖红色,被膜下有点状出血,质脆,病程长者发生肝硬变,胆囊扩张,胆汁稀薄。胃肠内容物呈煤焦油状,肠内有暗红色凝血块。胃肠粘膜充血、出血、溃疡、坏死。肾脂肪囊黄染,有点状出血。膀胱粘膜出血、水肿。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脑及脑膜充血、出血。
3.诊断
同一时间内一旦发现兽群多数发病或死亡,就应注意检查饲料的质量,如发现饲料霉变,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终确诊需做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可将可疑饲料、病理材料或霉菌培养物作初步处理后,接种于实验动物或同种动物,观察被接种动物发病、死亡及剖检变化等情况。这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定性诊断方法。此外,还有鸡胚接种法、组织培养法、真菌的分离培养法等,也可用来诊断此病。
4.防治措施
一旦发现病兽,应立即停喂有毒饲料,撤出有剩料的饲盆,换上无毒的新鲜饲料,并加喂白糖、绿豆水解毒。对病兽治疗可用10%葡萄糖液10~20毫升,维生多召,5~10毫升,皮下分点注射:维生素 K1~3毫克,维生素 C30毫克,葡萄糖15克,肌醇12.5毫克,混合口服,每日1次,连用5~7天:青霉素10万~20万单位,每日肌内注射2次,连用3~5天。平时严防谷物饲料受潮、污染、变质,不用发霉变质的饲料饲喂动物。
食盐中毒
食盐是饲养毛皮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日粮中加盐过多或调制不当,也会引起中毒。兽群发生食盐中毒往往是由于饲料中加盐过多,散发病例则由于调配饲料时搅拌不均所致。水貂、黑貂、北极狐等对食盐过多较敏感。食盐中毒原因多为计算加盐量有误,加盐时未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