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50多名来自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芝麻主产区的专家学者,聚会在湖北省襄樊市,参加“全国优质芝麻产业化开发协作会”,共商提升我国芝麻产业市场竞争力问题。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启动芝麻产业,欲将其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举措。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的资料表明,芝麻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创汇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单产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近几年来,我国芝麻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1100万亩左右,总产量在70万~80万吨之间。其中,河南、湖北、安徽3省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芝麻以其良好的抗旱性和自身抗病虫能力强而成为不少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油料作物。同时,芝麻整个生产过程基本上无须使用农药,被公认为绿色食品,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特殊的抗氧化物质,在抗衰老和保健方面备受关注。
目前,世界芝麻主要生产地区为中国、印度、缅甸、苏丹等国,年产量在300万吨左右,年贸易量约占1/4。主要进品地区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白芝麻和黑芝麻曾在国际市场上俏销,享有较高盛誉,在周边国家市场也有区位优势。主要消费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其进口量年均增长都在40%以上。然而,世界芝麻产品消费增长并未带动我国芝麻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芝麻生产和出口反成萎缩趋势,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年出口量下滑50%。过去日本、韩国曾对我国芝麻有很强的依赖性,购买量达 80%,目前已不足30%。我国占国际市场需求量60%以上的油用芝麻也被他国替代。
农科院的专家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缅甸等芝麻主产国的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品种改良加速,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对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构成了极大冲击。而另一方面则是我国芝麻产业发展缓慢,产业整体水平低,缺乏科学管理和引导,只抢“西瓜”,不检“芝麻”。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对芝麻的科研、推广、育种与加工等方面的支持与投入不够;品种改造力度不大,品种多乱杂,种性退化快,不少地区还沿用20年前的老品种;芝麻栽培技术不配套,水平低、规模小、种植分散,形不成优势与效益;产量不稳、价格大起大落,产品在粒型、颜色、均匀度、饱满方面与国际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芝麻产品加工粗放,多以小作坊为主,精加工的龙头企业少,未形成有效的“科研?生产?加工经营”利益共同体。
为把芝麻产业做强做大,夺回已逐渐失去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由农业部牵头,由主产区的农技部门、科研院所、加工贸易企业共同参与的“全国优质芝麻产业化开发协作组”已正式成立,以此来推动横向联合,加强协作,发挥规模和区域优势,提高我国芝麻产业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参会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加工经销单位的代表还达成六点共识:一是必须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打破区域和行业部门的局限,整合资源,形成优势,实现共赢。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来解决好芝麻产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三是培育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新品种,研究推广高效、增产的栽培技术,改善产业结构。四是搞好区域化布局,实行规模种植,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五是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的有利时机,促进芝麻产业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六是跟踪世界芝麻产品的发展趋势,加快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交流,增大出口创汇市场份额,让原本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芝麻产品再度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