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于
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多发生于
仔猪,成年猪也能发病。其主要特征是病猪骨骼肌、心肌、肝脏变性和坏死以及渗出性素质。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也是一种生物地质化学病。我国约有2/3的国土面积缺硒,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和西藏七省(区)是缺硒区,其中以黑龙江省最严重。此外,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沿海的一些县也严重缺硒。
【病因】硒缺乏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缺硒,在低硒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含硒很低,用这些植物做饲料,很可能造成缺硒。本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但是现在饲料工业和运输业很发达,非缺硒地区很可能从缺硒地区购进饲料原料,这样在非缺硒地区也会发生本病。哺乳仔猪缺硒主要是由于
母猪怀孕或哺乳时日粮中硒添加不足而致。此外,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猪舍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仔猪硒缺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白肌病 即肌营养不良。以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肝组织等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1~3月龄或断奶后的育成猪多发,一般在冬末和春季发生,以2~5月份为发病高峰。急性型:病猪往往没有先驱征兆而突然发病死亡。有的仔猪仅见有精神委顿或厌食现象,兴奋不安,心动急速,在10~30分钟内死亡。本型多见于生长快速、发育良好的仔猪。亚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腹泻,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呼吸困难,全身肌肉弛缓乏力,不愿活动,行走时步态强拘、后躯摇晃、运动障碍。重者起立困难,站立不稳。体温无变化,当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大多病畜有腹泻的表现。慢性型:生长发育停止,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皮肤呈灰白或灰黄色,不愿活动,行走时步态摇晃。严重时,起立困难,常呈前肢跪下或呈犬坐姿势,病程继续发展则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常并发顽固性腹泻。尿中出现各种管型,并有血红蛋白尿。 2.仔猪肝营养不良 多见于3周到4月龄的小猪。急性病猪多为发育良好,生长迅速的仔猪,常在没有先兆症状下而突然死亡。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抑郁,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症状,有的呼吸困难,耳及胸腹部皮肤发组。病猪后肢衰弱,臀及腹部皮下水肿。病程长者,多有腹胀、黄疸和发育不良。常于冬末春初发病。 3.成年猪硒缺乏症 其临床症状与仔猪相似,但是病情比较缓和,呈慢性经过。治愈率也较高。大多数母猪出现繁殖障碍,表现母猪屡配不上,怀孕母猪早产、流产、死胎,产弱等。
【病理变化】白肌病: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脏。骨骼肌中以背腰、臀、腿肌变化最明显,且呈双侧对称性。骨骼肌苍白似熟肉或鱼肉状,有灰白或黄白色条纹或斑块状混浊的变性、坏死区。病变肌肉水肿、脆弱。心脏变形,心脏扩张,体积增大。心肌弛缓、变薄,心内膜下可见心肌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条纹和斑块,心内膜隆起或下陷,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切面有槟榔样花纹,通常称为槟榔肝或花肝。肾肿大充血,肾实质有出血点和灰色斑灶。肝营养不良:急性病例可见肝的正常小叶和红色出血性坏死小叶及白色或淡黄色小叶混杂在一起,形成彩色多斑或嵌花式外观,发病小叶可能孤立成点。也可能连成一片,并且再生的肝组织隆起,使肝表面变得粗糙不平。慢性病例的出血部位呈暗红乃至红褐色,坏死部位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使肝表面变的凸凹不平。
【诊断】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小猪,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体温一般不变化,再调查了解饲料中硒的添加量以及组织中饲料硒的水平测定,可以做出确诊。
【防治】治疗:0.1%亚硒酸钠注射液,成年猪10~15毫升;6~12月龄猪8~10毫升;2~6月龄3~5毫升;仔猪1~2毫升,肌注。可于首次用药后间隔1~3天,再给药l~2次,以后则根据病情适当给药。应用本药品时要注意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2%,剂量不要过大,可多次用药,一定要确保安全。饲料日粮中适量地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治疗效果。一般日粮每千克含硒量为0.1毫克较为适宜。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每支5毫升、10毫升,每毫升含维生素E50国际单位,含硒1毫克,肌肉注射,仔猪1~2毫升/次。亚硒酸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确定用量时必须谨慎。皮下、肌肉注射亚硒酸钠对局部有刺激性,可引起局部炎症。也可配合使用维生素E,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屠宰前60天必须停止补硒,以保证猪产品食用的安全性。预防:预防本病的方法主要是提高饲料含硒,供给全价饲料。对妊娠和哺乳母猪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日粮的正确组成和饲料的合理搭配,保证有足量的蛋白质饲料和必需的矿物性元素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