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全省重点县(市)畜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立即将全省重点县(市)畜牧业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政府常务会上进行了专门研究,市长李亚做了“请国华市长、畜牧有关部门,按市政府常务会议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针对性、操作性的落实意见”的批示。王国华副市长做了“请畜牧局按李市长批示落实”的批示,并多次与畜牧局的同志一起研究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关问题。
二是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我市3 个省定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市)座谈会,专题研究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关问题。市畜牧局领导班子,许昌县、鄢陵县、长葛市畜牧局局长及市直畜牧系统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副市长王国华出席并讲话。会议听取了市畜牧局关于许昌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关情况说明和各县(市)畜牧局长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和措施,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王国华副市长要求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整个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畜产品加工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总结我市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和规范成功模式,规划好特色畜牧业项目,以项目促发展,推动全市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
三是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养殖场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对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15家养殖龙头企业、10家畜产品加工企业、8家饲料加工企业、30个养殖户进行了调研,了解掌握基层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调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园、三基地”建设为示范,突出抓好猪鸡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畜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且按照全省优势畜产品区域开发布局,立足许昌猪鸡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优势,以猪鸡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加快“一园、三基地”建设,使我市猪鸡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一园”即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内新建一个具有经济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一体化的园林式畜牧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立足我市属于京广沿线生猪产业带的优势,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立足我市家禽饲养量大、龙头企业多的优势,建设优质家禽生产基地;立足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大的优势,加快发展猪肉、禽肉、蜂产品、皮革等加工业,建设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并提出了规模养殖“种养平衡一体化”和庭院养殖“养沼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是起草了《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实施意见》。根据全省重点县(市)畜牧业发展座谈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了在全市确定20个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乡,加大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发展规模化养殖、畜产品加工和动物防疫等体系建设,提高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实现重点县、乡率先新突破,到2010年,3个重点县、20个重点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意见》提出了“三个显著提高”的奋斗目标,即到2010年畜牧业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达到2: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五是出台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提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基础上,拟出台两条新政策: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从2007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采取直补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支持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解决技术推广经费,实行肉牛、奶牛良种冻精补贴,取消冻精、液氮销售收入的财政调控;支持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提升许昌畜牧业品牌知名度。各县(市、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畜牧业加快发展。二是各县(市、区)要把各乡镇选聘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