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


 
  本网讯 2010年7月14日—15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草原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讨会。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教学单位的16位专家作了研究工作报告,介绍了他们在草原碳汇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与成果。会议围绕我国草原的碳汇功能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增强我国草原碳汇功能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关科研、教学单位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畜牧业司、外经中心有关人员参会,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连贵出席会议并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草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坚守着森林农田等其它植被类型难以延伸的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广阔地域,我国草原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和特殊的地理分布位置,彰显了其特殊和极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同时也赋予了草原在应对气候变化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草原碳汇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专家指出,草原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气候变暖将导致草原火灾、旱灾、鼠虫害发生范围扩大,频率增加,草原潜在荒漠化加剧。通过加强草原管理,促进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草原固碳能力和土壤蓄积碳能力就会增强,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吸收汇;如果草原生态环境持续不断恶化,草原固碳能力降低,土壤有机质减少,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专家提出,在减缓温室气体方面,应加强草原管理,加大禁牧休牧力度,禁止开垦草原、随意征占用草原,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行为,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遏制草原继续退化,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向大气中的碳排放;积极开展草原改良、人工种草,继续实施草原重大建设工程,加强草原建设力度,恢复草原植被和生态,增加草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应加强草原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耐旱牧草品种,不断优化草原畜牧业区域布局,实施草原资源、生态、灾害监测预警,增强草原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专家建议,应将草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全国草原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参照其它行业的做法,加快制定《草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我国草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