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刈割后生理生化变化造成的损失
1.牧草凋萎期(饥饿代谢阶段)
植物体内总糖含量下降,少量蛋白质被分解成以氨基酸为主的氨化物,部分氨可转化为水溶性氨化物,而且降低了酪氨酸、精氨酸,增加了赖氨酸和色氨酸。
2.牧草干燥后期(自体溶解过程)
碳水化合物几乎不变了,但蛋白质的损失和氨基酸的破坏随这一时期的延长而加大,特别是在牧草水分较高时。
(二)机械作用引起的损失
在搂草、翻草、堆垛等一系列作业中,叶片、嫩茎、花序等细嫩部分易折断、脱落而损失。一般禾本科牧草损失约2%~5%,豆科牧草损失最大,约15%~35%。
(三)光化学作用造成的损失
晒制干草时,阳光直射的结果是植物体内所含的胡萝卜素、叶绿素及维生素C等,均因光化学作用的破坏而损失很多。
(四)雨淋损失
淋雨对干草造成的破坏作用,主要发生在干草水分下降到50%以下,细胞死亡以后,这时原生质的渗透性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动将各种复杂的养分水解成较简单的可溶性养分,它们能自由地通过死亡的原生质膜而流失,而且这些营养物质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因叶片上的易溶性营养物质接近叶表面。由于淋湿作用引起的营养物质的损失,远比机械损失大得多。
(五)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损失
细菌活动的最低需水量约为植物体含水量的25%以上;气温要求在25~30℃,而当空气湿度在85%~90%以上时,即可能导致干草发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