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
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
本区位于秦岭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宜昌——淑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湖北、湖南西部,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我国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
全区近95%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和高原,大部海拔500~2500米,河谷平原和间山盆地仅占全区5%。全区西部较高,一般海拔在2000~4000米,其中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该区第一高峰;南部有云贵高原;东部的武陵山、巫山,一般在1000米左右;北部有秦岭大巴山;中部有区内最大的成都平原(7500平方千米)。区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系,其地表径流资源居全国之冠。
2. 气候和水热资源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一般年均温10~18℃,≥10℃年积温2500~650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无霜期250~320天,年日照1000~2200小时,极端最低温-10℃以下,最高温40℃以上。由于秦岭大巴山屏挡寒潮侵袭,冬季温和,生长期较长,水热条件一般较好,大部雨量充沛,适宜多种牧草生长,是我国重要的人工种草基地。
区内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地形高低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导致同一地区气候的多层性,形成许多特殊的小气候区。如四川西部的金沙江河谷、贵州赤水至仁怀和南部的册京至罗甸一带,以及长江上游河谷地带,气温较高,一般年均温18~20℃,≥10℃积温6000~7000℃;而西部高山、高原和北部秦岭山区的气温较低,年均温10~13℃,≥10℃积温3000~4000℃.本区光照条件较差,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常有春旱、伏旱、秋旱出现。
3. 土壤资源
本区土类计有20余种,其中尤以黄壤、紫色土、红壤、山地灰化土、草甸土等分布广泛。黄壤多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贵州中部、云南东北部,质地粘重,pH4~5;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云南的澜沧江沿岸,0~15厘米土层有机质总量2%~5%,有酸性、中性和石灰性三种类型,pH4.4~7.6;红壤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山地及云南、贵州境内,表土层有机质3%~5%,pH4.5~5.0;山地灰化土主要分布在川西及滇西高山峡谷地区,有机质含量低,pH4.0~5.5;草甸土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具有酸性和石灰性两种类型,其中山地草甸土属于非地带性土类,零星分布于河谷及低湿地。
二、当家草种
白三叶、黑麦草、玉米、高丹草、象草、杂交狼尾草、红三叶和苇状羊茅。
三、优秀草种
鸡脚草、紫花苜蓿、草芦、扁穗牛鞭草、苦荬菜、聚合草、串叶松香草、毛苕子和箭筈豌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