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本区位于我国北部,西起青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达秦岭、伏牛山,北抵长城,包括山西省全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共313个县(市、区)。本区属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境内山系有太行山、吕梁山、子午岭、六盘山等,多呈南北走向,山系之间是土层厚达几十米以至几百米的黄土高原,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遇水容易塌陷,加之植被稀疏,地面裸露,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期冲刷的结果,使黄土高原表面形成许多深沟大谷,沟壑面积可达土地面积1/3~1/2,有的沟谷深达100多米。虽然有的地区尚保留有较大面积的完整原面,但多数地区地面支离破碎,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塬、梁、峁、壑地貌。夏季从高空往下看,黄土高原好象一张揉成一团又稍铺开的牛皮纸,黄色背景中显出一些大小长短不等的绿色斑块,地形十分破碎。黄土高原北部,地势渐开阔,呈现出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貌。由于受沙漠南侵的影响,多风沙滩地。本区东南部有汾河谷地,由数个大小不等的盆地组成;南部有渭河谷地,即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号称八百里秦川。汾渭谷地是本区农业精华所在。渭北、陇东有较大面积的大小数十个旱原,是次于河谷地带的重要农业区。原面平坦,宜于
机械化操作,如甘肃庆阳董志原,原面有耕地约6.87万公顷,是诸原中较大的一个。全区河谷和原面面积总计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0%。8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沟坡上,地块狭小、分散、陡倾,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极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2.气候和光、热、水资源
本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属季风性大陆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受地形影响,各地形成许多特殊的小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在4~14℃之间,≥10℃积温多在3000~4400之间,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20~140千卡/厘米2,无霜期120~250天,降水量约在350~00毫米。气温比较干燥,地区间分布不均衡,年际间和年际内分配也不均衡,年温差、日温差较大。水热条件以南部较好,愈往北大陆性愈明显,气候变干变冷。关中平原降水量540~750毫米,五台山区可多达900毫米以上,西北地区仅约3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多暴雨,夏收作物生长季节往往降水较少,经常发生春旱、伏旱。黄土高原地下水位普遍较低,一般在50~200米之间,部分地区地下水矿化度高,不宜灌溉使用。本区虽有大小河流200多条,有黄河、汾河、渭河等较大河流,但除汾渭谷地外,多数地区水低田高难以灌溉,干旱是本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本区光热条件较好,南部温暖带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北部一般一年一熟。
3.土地资源和土壤类型
本区土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农业开发较早,河谷、原面及10°~30°的坡地已尽辟为农田。但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坡荒沟,这些地方沟深坡陡,不能种粮食,但可以用来种草,对发展
畜牧业和水土保持有很大的意义。北部长城沿线有较多的风沙滩地和沙丘地,也可用来发展种草。
本区土壤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北部有风沙土、沼泽土、草甸土、淤土等,山区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栗钙土、褐土、栗褐土等。黄绵土颗粒细,团粒结构少,抗冲刷能力低,遇水容易塌陷,肥力亦较低。黑垆土团粒结构好,肥力较好。另外山地黑钙土、山地棕壤和褐土肥力较高。草甸土有机质含量高,但因气温低,熟化慢,仍然缺肥。
二、当家草种
紫花苜蓿、玉米、沙打旺、小冠花、高粱、无芒雀麦、苇状羊茅、鸡脚草、红豆草和冰草。
三、优秀草种
羊草、披碱草、老芒麦、羊柴、柠条、草木樨、箭筈豌豆、毛苕子、燕麦和大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