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霉菌污染检测方法探讨

 饲料在加工、贮运过程中极易受霉菌污染,饲料一旦霉变,不仅其营养价值会降低,适口性会破坏,而且霉菌毒素会直接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因此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霉菌(mould)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某些丝状真菌的俗称,指在基质上长成具有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的真菌,一般泛指毛霉、根霉、曲霉、青霉、镰刀菌等属真菌。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订霉菌及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同时加强对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并不断完善该项技术。我国在GB13078-91中公布了对我国部分饲料原料中霉菌总数的允许量、限用量反禁用量,检测方法依照GB13092-91,但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饲料生态区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国饲料中霉菌污染又比较普遍,因此对霉菌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检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霉菌检测的接种方式、培养时间等问题作几点探讨。

  1 接种方式

  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式主要有倾注法和涂布法两种。目前国标方法中采用倾注法,然而有实验和报道证实,霉菌计数采用涂布法更合适。对霉菌计数来说,涂布法有以下几万面优越于倾注法:①在操作上更容易:倾注法要求将培养基熔化之后凉至45℃再注入培养皿中,但实际上在稀释菌液的同时,很难控制温度。如果培养基温度太高则可能使霉菌孢子受热损伤甚至死亡,同时如果样品已经稀释而培养基温度仍很高,则有可能使稀释液保持时间太长。如果温度太低时倾倒,培养基会凝固。如果在大批量进行检验时,则更难于掌握温度。②涂布法培养所需的时间较短,培养出的霉菌菌落数较多,霉菌孢子、菌落形态特征发育完全,便于鉴定。这是因为绝大多数霉菌是好氧的,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快,发育好,而混在培养基中发育就受影响。③由于涂布法是先倒好培养基,后接种,因而可以知道培养基是否染上杂菌。因此,霉菌计数采用涂布法既准确又省时。

  2 培养时间

  对饲料霉菌的检测时间,国标中采用培养3d后开始观察,应培养观察1周。我们发现,正常培养条件下,许多样品在培养3d后已经无法准确计数,尤其是含有生长特别快、菌丝很多的菌如毛霉、根霉、木霉等样品和湿度较大的样品时,则必须提早观察记录,在48 h以内计数,否则菌丝就会覆盖整个平皿,无法准确计数。实验发现,培养3~4d的菌落数与5~7d的基本相同,因此,饲料中霉菌计数,培养2d就应开始观察,如果只是计数,培养2~4d已基本达到目的,但如果还要进一步分类鉴定,则需要培养更长的时间( 7~14 d)。

  3 培养基

  国标中霉菌检测使用的是高盐察氏培养基(CAO),这种培养基仅适合于高渗性霉菌生长,所以严格说来,在此培养基中生长的菌数并不是真正的霉菌总数。但由于饲料中产生毒素的真菌,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和镰刀菌属,其中许多菌种是适应高渗的,因此,选用高盐察氏培养基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时为了确切地反映样品中真菌的全貌,还可同时选用低渗性培养基,如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为了分离某种类型或特定的产毒真菌,也可用选择性培养基。

  4 培养温度

  国标中采用的温度为(25~28±1)℃。大多数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但一些产曲霉毒素的菌株则需要更高的温度,如黄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35℃,构巢曲霉为33℃,烟曲霉为37℃,因此,培养温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5 计数范围

  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丝组成,相当扩散,在直径9cm的平皿里,菌落数稍多就相互交叉重叠,影响计数,但数量太少又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选择适当的稀释度计数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实验中发现,国标中计数范围中采用30~100显然不太合适,大部分饲料样品检测中含50~100个菌落已较难计数,因此,应尽量选择10~50个/平皿的稀释度进行霉菌计数。而对含有菌丝很丰富、菌落特别扩散的毛霉、根霉、犁头霉等菌株,则应在更少的范围内计数(30个/平皿以内),以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6 霉菌检测中应注重对污染菌相的分析

  霉菌种类很多,但能产生霉菌毒素的只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产毒菌种也只有少量菌株能产生具有危险性数量的霉菌毒素,因此仅对霉菌总数进行检测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断被污染的饲料的安全程度。关于我国饲料中的菌相分析,这些年来已初步取得结果,我国饲料(粮)中常污染的霉菌有黄曲霉、杂色曲霉、变异曲霉、米根霉、青霞等,其中尤以黄曲霉和杂色曲霉为常见。国外有些研究者设计出各类选择性培养基,可以识别产毒的霉菌。如AFPA培养基(配方:酵母提取汁20g,蛋白胨10g,柠檬酸铁铵0.5 g,0.2%二氯硝基本胺1.0mL,琼脂15g,0.2%二氯硝基苯胺1.0mL,PH值为5.6)可以用于分离黄曲霉毒素产生菌。产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AFPA上30℃培养2~3d就形成背面有亮橙黄色的特征性菌落,非常容易识别。有人利用该培养基分离黄曲霉高污染食品花生、玉米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针对不同样品,有目的地设计出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以筛选污染菌中的危险菌群,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7 总结

  ①培养时间:为避免饲料样品中含有生长特别快、菌丝很多的菌,霉菌计数必须在48 h以内开始观察,否则菌丝就会覆盖整个平皿,无法准确计数;如果只作霉菌计数,培养2~4d已基本达到目的;如果要进一步分类鉴定,则需要培养更长的时间(7~14 d)。

  ②接种方式:霉菌接种采用涂布法比倾注法更合适。

  ③计数范围:应尽量选择10~50个/平皿的稀释度进行霉菌计数。而对菌丝很丰富、菌落特别扩散的菌株,则应在更少的范围内计数(30个l平皿以内)。

  ④培养温度(25~28±1)℃已经可以满足要求,特殊来源的饲料应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⑤仅对霉菌总数进行检测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危害程度,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污染菌的菌相,才能更好地判断被污染饲料的安全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