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奋力稳“猪”市 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猪粮安天下”。面对生猪恢复生产的严峻形势,去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七次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议,市农业农村局等各部门以及各地,多管齐下,奋力冲刺全年生猪存栏116万头、出栏182万头目标,生猪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稳产保供任务全面完成——

翻开农业农村经济“牛”转乾坤的崭新一页,回眸实“鼠”不易的2020,千方百计,奋力稳“猪”市,全市生猪产业稳中有升,堪称其中当之无愧的辉煌篇章。

生猪产业连续多年大发展,全市4个县(市、区)被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沙乌头猪、东串猪等列入国家生猪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即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大环境下,生猪产业依然迎难而上,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向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五化并举”的省定目标前进。

数据显示,在全市生猪生产平稳恢复回升基础上,规模猪场扩产能改造全面展开。全市目前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场193家,计划升级改造103家,目前71家已完成改造,在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改造完成后能增加产能21.78万头,同时,5万头大型猪场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今年,全市生猪产能总体稳定,预计猪肉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存栏比重达到60%以上。

南通市民,猪肉不愁。南通生猪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中,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防死守“非瘟” 无疫就是增效

生猪产业保持健康发展背后,严防死守非洲猪瘟是关键。

“无疫就是增效”,在非洲猪瘟肆虐这一大环境下,恢复生猪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经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我市生猪生产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这一体系对人员、物资入场管理程序,生产单元消毒、防疫程序等做了详细规定,形成南通阻隔“非瘟”一大特色。

这里是海安大公镇仲洋村泓源畜牧公司洗消中心,高大的洗车房里,暖风机、烘干机、高压喷枪等一应俱全,无论是传统的仓栏中卡,还是既封闭、又透气的冷藏车,只要进出猪场,就必须洗消到位。

在鸿源猪场监控室,整个养殖场全封闭式养殖画面监控清晰可见。负责人介绍,非养殖基地人员、车辆,从户外回养殖场的员工,都要按照流程进行8级洗消工作,之后再进入至少3天的隔离期,且人体及随身携带物采样送检结果呈阴性后,才能安全进入生产区。通过8级洗消,就连指甲盖里面的污物、细菌都能清洁掉,3天物理隔离则将病菌存活的可能性扼杀在隔离期间,再通过检测确保安全。

而这只是生物安全体系的一部分。一方面从源头上保障全区生猪种源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还要高标准建设猪场,进行专业化设计。

无论是海安白甸的牧原股份,孙庄的晨川牧业,还是如皋的新希望猪场,新建圈舍上普遍采用漏缝地板、刮粪机、干湿分离机、限位栏、产床、保育床、自动投料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自动饲喂、自动通风、自动温控”,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真正体现设施农业。随着饲料生产、技术研发、粪污处理等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更是为养殖环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打造了防止非瘟的铜墙铁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介绍,全市建立了以镇、村两级为主体的动物疫病防控监管网格1207个,将全市15830个生猪养殖场(户)为重点纳入网格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组建防疫小分队,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做到“应防尽防,不留空当”,确保防疫密度达100%。针对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集中开展清洗消毒突击行动,使用各类消毒药物120吨,消毒场点18万多个,消毒面积3000万平方米,有效减少了环境病原含量;加强源头管控,海安、如皋、如东三个生猪调出大县在村级防疫队伍中招聘落实了56名特聘动物防疫专员,全市按省标要求在三类场所建设洗消中心30多个。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鲜。猪肉安全奠定产业基础,带动农民致富。“国家政策好,生猪行情好。”南通市生猪产业联盟盟主、华多猪业公司总经理姚建明说:“近几年猪肉行情一路看涨,大批养猪户收入水涨船高。无论是‘杜长大’洋三元,还是本地土猪,都十分畅销。除了正月初一、年三十,我们每天都要确保有鲜肉上市。”

海安大公镇仲洋村,鸿源畜牧公司日发洋三元猪200多头,确保市场每天有鲜肉。

紧抓“窗口期” 多管齐下推进

4日,海门港新区浩西村,南通温氏十万头港新猪场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正在进行填土作业。“我们年前打桩已经完成,整个项目今年7月底竣工。”南通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春锦说。

据悉,该项目总占地245亩,是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也是南通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在海门地区布局的高效化楼房式养猪项目。项目一期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存栏能繁母猪9000头,满负荷达产后每年可出栏22.5万头商品肉猪,年产值约4.8亿元。

继牧原股份之后,中国畜牧业又一龙头温氏股份之所以成功落户,离不开行政强势推动。按照市委书记徐惠民“抓住窗口期,各地抓紧招商,建设大型规模养猪场”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市政府先后七次召开“全市生猪生产调度专题会议”,就释放现有产能,做好银保企对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进一步部署,“抓大不放小”,多措并举,完成硬任务。同时,建立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相关政策,推进恢复生猪生产和保供稳价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市农业农村局每半月对各县(市、区)生猪生产实行关键指标动态监测。

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列为市级财政“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划拨6900万元用于发展生猪生产,为产业振兴点燃一把火。各地重点对现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一批存栏5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同时,要求各地做好目标任务责任的分解落实工作,把任务分解到镇、到村和到场,责任落实到人。此外,明确资金奖补方向。市级财政计划拿出6900万元资金用于生猪恢复生产,其中6000万元奖补6个5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建设主体,600万元用于对县级政府考核奖励,300万元用于规模猪场新增种猪奖补。

同时,我市把依法落实具备动物防疫条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猪规模养殖用地,作为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和关键。对现有具备改造条件的存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就地连片解决升级改造所需土地。合理规划一批标准化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各地结合目前生猪产能实际,规划单体规模500亩以上、存栏5万头以上猪场建设用地。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农用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对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取消15亩上限,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市政府举行支持生猪恢复生产金融服务合作协议签署活动,13家银行提供支持生猪生产授信额度34亿元。人保财险、中华联合、紫金保险公司分别与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签署了保险业支持恢复生猪生产合作协议。8家银行与人保财险、中华联合、紫金保险及农担南通分公司、海安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银行+担保公司+养殖户”“银行+保险+养殖户”“银行+保险+担保公司+养殖户”等合作模式,创新金融支持恢复生猪生产。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亚军说,活动采取市县联动、部门协作的方式,从融资、保险保障角度有效提振养殖场户生产信心,对推动生猪生产恢复发展发挥积极支撑作用。

海门区伟华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银法正在巡查猪舍。

生态健康养殖 擘画产业和乡村振兴画卷

种养结合、粪便还田,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根本出路,也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4日,在海门区伟华牧业有限公司内,连片的田间种满了西蓝花、卷心菜、牛心菜等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对土壤肥力比较高的,我们养猪产生的粪污通过发酵后还田,蔬菜长得好了,粪污也有去处,一举两得。”公司负责人张银法介绍。目前,公司生猪存栏3000头,为了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公司于2019年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在田间建设了四个调节池,可容纳400立方米粪污发酵,同时开展节水养殖工艺改造、雨污分流改造,通过管网,将发酵后的粪肥打入田间,增加土壤肥力。

粪污有了去处,养殖效益也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变得越来越可观。张银法干劲十足,去年10月份又投入200多万元,开展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项目。项目对原有的饲喂设施改造成自动喂料,达到省工省时、高效生产的模式,并在猪舍内安装吸顶式空调、风机等设备,有效提升生猪健康养殖水平,促进生猪恢复生产。项目将于今年3月份完工,届时,公司在不增加人工的情况下,生猪养殖数量提升30%。“这些空调都是即将装入猪舍的,改造后,猪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每天定时自动投喂,住的环境可不比我们人差!”张银法指着堆在场地上的空调机组,笑着说。

而这,是海门以及全市各地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缩影。目前,我市已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科学化饲养和产业化经营,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健康养殖比重、治理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等多项指标均达100%。

生猪产业是全市畜牧业的传统支柱产业,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十四五”期间,以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努力发挥7大优势,以7大转型,实现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规模养殖优势,向标准化集约化转型;发挥品种资源优势,向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向绿色生态循环转型;发挥政策资金优势,向典型示范引领转型 ;发挥产业联盟优势,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型;发挥人大立法优势,向小散污染治理转型。

养殖场增养康复精彩看点——

牧原集团海安30万头生猪项目

项目位于海安市白甸镇周垛村及施溪村,项目用地约335亩,总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1.2万头母猪场及出栏30万头育肥猪场,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哺乳舍、怀孕舍、后备舍、保育舍、育肥舍,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病死猪处理设施、附属生活区等辅助工程及公共工程,购置主要设备为自动饲喂系统、环保治污设备等。建设10万平方米楼房养殖猪舍,规模全国第二,规划100亩土地处理粪便。

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存栏基础母猪1.2万头,年可出栏商品猪30万头。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6439.29万元,由于本企业属于农业企业,无税收,其净利润为16439.29万元。目前已进猪1.5万头,平房猪舍已完工,正在建设楼房猪舍。

新希望六和生态型循环农牧产业园

项目位于如皋市城北街道万顷良田,项目用地约450亩,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0.7万头母猪场及出栏15万头育肥猪场,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高效养殖基地:按照“三高一低”(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率、低成本)建设年 产1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实现年存栏约0.675万头规模的种猪场及配套的自育肥示范场,新增约200个就业岗位。

祖代种培区750头+父母代6000头+育肥猪72000头,猪场分母猪区、育肥区和粪污处理区等核心区域,采用立体养殖。养殖区域,占地面积需约280余亩,种植消纳区域需要900余亩。

公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态类型,将项目建设成为我市最大的高标准商品猪基地,成为现代规模化养殖的示范产业。项目投资总额预计4.3亿元人民币。养殖基地总投资约3.8亿元,布局年产15万头规模的现代化生猪养殖自繁自育模式的产业基地;种植基地计划投资0.5亿元,布局相配套的种植园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种养结合与循环农业。

场区内的废水进入USR反应器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可用于发电或取暖;固体粪污通过密闭式粉碎机粉碎后,用浆料泵密闭输送到固体粪肥好氧发酵罐,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一起混合进行好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为避免养殖臭气对周边村庄的影响,猪场建设将通过臭气收集后进行生物降解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