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三期叠加影响下,我国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恢复生猪生产势在必行。我市牢牢抓住恢复生猪生产政策机遇,坚持加快产业发展和布局数字经济“两手发力”,一手抓招商引资、稳产保供“强发展”,一手抓智慧畜牧、数字经济“促转型”。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营”模式,与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合作,建成河南省生猪交易市场、河南省生猪大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智慧+”手段实现‘小企业’与‘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激活畜牧数字经济,打造畜牧经济发展“新引擎”。
打造全国生猪产业“主产地”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吸引力、集聚力,更是竞争力、生产力。
我市立足河南省“中国粮仓”、全国生猪产能第一大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基础产业优势,提出“全国畜牧经济强县”“全国猪肉品牌第一县”的发展目标,围绕三个“确”,全力打造以生猪产业为主导的千亿级畜牧产业化集群。
定位精确,结合我市“虎狼爬岭”未利用地存量、粮食种植面积、环境承载能力等,科学严谨论证、合理规划布局,以“容”定“产”,提出“以700万头生猪产能为主导、全产业链”发展定位。
目标明确,精心绘制产业链、企业分布、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四张图谱”,瞄准“三类500强”企业、行业10强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团队、行业协会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四个拜访”,成功引进了牧原集团、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正邦科技、禾丰生物等一批优质企业、优质项目。
措施准确,成立市主要领导挂帅的畜牧专班,定期研判谋划产业、定期带队外出招商、定期推进项目建设。已成功引进上市公司7家,签订合作协议7家,开工建设7家,有效确保最大项目“引得进,建得成”。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实现我市成为千亿级畜牧产业化集群的目标,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实施攻坚突破,不断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使营商环境的提升成为“引导磁场”,促进全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畜牧经济活力“新高地”
发展数字经济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答题”。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我市应势开启“数字养猪新基建”,重点发挥三项“优势”,激活畜牧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大而强的产业优势,畜牧产业是汝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产值常年占汝州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今年以来,汝州市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促“大”转“强”,牧原集团、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等7家上市公司总投资228.3亿元,到2022年底建成年出栏700万头生猪、6000万羽肉鸭集“养殖-饲料-屠宰-冷链-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等,畜牧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发展潜力大。
精而尖的平台优势,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重庆(荣昌)生猪市场、智能养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河南省生猪交易平台、生猪大数据中心,以“猪联网”为核心,形成数字化养猪网络、线上化交易系统、便捷化金融资源和一站式到场服务的“数据+交易+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引入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养猪变得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多而专的人才优势,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数据学院、西南大学、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柔性引才引智。行业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群策群力、献智献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共建共享,辅助政府决策、预测预警、产业转型、资源配资、疫情防控、畜产品安全追溯等,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将无形的“数字”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
打造未来畜牧产业“必争地”
看得见未来的人,未来才会为“你”而来。
我市将从三个“坚持”入手,抓住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成为引领畜牧行业未来发展的排头兵。
坚持产业带动,树牢“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围绕700万头生猪产能做大文章,在冷链物流、食品生产、副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点位继续招大引强,上下联动、前后贯通,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国内畜牧产业龙头地位。
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对接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在汝州建立畜牧产业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召开国际国内畜牧业发展论坛,利用好汝州畜牧产业“试验田”,研发畜牧新科技、新技术,先行先试,推广运用。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坚持产销联动,规划建设以畜产品为主的食品产业园,借力顺丰集团、双汇集团、郑州航空港等资源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融合、“7×24小时”实时交易,为全国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绿色、健康”的畜产品,打响汝州畜牧产业品牌,实现畜产品产于汝州,服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