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感染事件震惊行业,基层兽医成为高危?行业人士亟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近日,兰州兽医研究所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新闻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根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12月7日呈现血清学阳性阳性人数为96人。这是自2010年东北农大学生感染布病之后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目前,兰州兽医研究所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原因仍在调查中。而当年东农布病事件就发生在笔者同届的班级,笔者也算亲历者之一。疑为该班兽医产科学实验课上实验羊患病,感染到接触该羊的教师和学生。事件发生之后动医学院全年级的同学都去做了血液检测,幸运的是其他班级同学均安全。
  当时更多同学质疑的是,为什么连学校做实验的羊都没有经过检测,但最后并没有得到答案。
  人兽共患病既关乎到养殖动物健康,也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但比起在养殖业内,人兽共患病往往在公共卫生层面引发的业界外讨论更大,却反而一直不是兽医和养殖业从业者所关心的重点,上学的时候该门课程的学分也并不高。关于布病,只有在年轻学生不幸遭遇后,人们才又开始重新投入关注。
  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布病在我国北方牧区并不罕见,牛羊养殖密集区总有人罹患该病,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更多由于不罕见而变得“习惯”。
  因此今天希望探究的是关于布病防控上影响更广泛问题:一是为什么会有出售的牛羊没有做布病检疫;二是为什么一些牛羊不免疫布病疫苗;以及如何保护从业人员。
  在布病检疫上:
  检疫是防止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据笔者向疫控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当养殖户想出售动物时,需要提前1周向政府设立的检疫申报点进行申报,说明动物用途去向,然后安排好时间,由检疫员到现场查看动物健康状况。在调运前,开具检疫证,如在本省买卖开具B证,跨省买卖则开具A证。如果布病呈现阳性,则需要扑杀。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桎梏。
  一是,检疫员一般只做临床观察,不做实验室检测。临床观察是检疫的重要方法,也可以对病畜实现甄别,但受检疫员个人经验影响较大。
  二是,基层对于要调运的牛羊,要求布病采用现场快速检测试纸条抽检,但现场快检试纸条检出率低于国标方法。
  三是,实际操作上,一些地区并没有相关检测经费来购买试纸条,所以实际上基层会如何做布病专项检测就不得而知了。
  在布病疫苗免疫上
  很多人会问,那么为什么不为牛羊接种布病疫苗来防范该病呢?实际上,我国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布病防控制定了不同的免疫政策。
  我国2016年发布的《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将全国划分为了三类区域: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 以上的省份;二类地区,本地有新发人间病例发生且报告发病率低于或等于 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 以下的省份;三类地区,无本地新发人间病例和畜间疫情省份。
  其中规定了全国范围内的布病免疫政策大方向是:所有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一类地区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二类地区和净化区奶畜禁止实施免疫。除种畜和奶畜的其他牛羊一类地区对牛羊场群采取全面免疫的措施。二类地区牛羊原则上禁止免疫。三类地区的牛羊禁止免疫。
  严格限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一类地区免疫牛羊,在免疫45天后可以凭产地检疫证明在一类地区跨省流通。禁止免疫县(市、区)牛羊向非免疫县(市、区)调运,免疫县(市、区)牛羊的调运不得经过非免疫县(市、区)。二类地区免疫场群的牛羊禁止转场饲养。布病无疫区牛羊凭产地检疫证明跨省流通。
  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19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详细规定了,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对除种畜外的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种畜禁止免疫;奶畜养殖场免疫需要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才可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
  在布鲁氏菌病二类地区,原则上禁止对牛羊免疫;只有当牛的个体检测阳性率≥1%或羊的个体检测阳性率≥0.5%的养殖场,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提出免疫申请,报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
  可见布病的免疫是不可以随意进行的。我国之所以出台以上对于布病疫苗免疫的限制规则,除了在孕畜上的安全性考虑之外,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排除疫苗干扰,便于检测发现阳性个体及时扑杀,以及布病疫苗为活疫苗,不适宜在净化区域免疫。从疫病分区域防控的角度,有利于对低风险区域实施监测净化,对净化区域维持净化状态。
  但是基层养殖企业存在牛羊未经报备违规免疫,以及阳性牛羊违规出售等复杂现象,加之基层的检疫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很难真正实现排查布病病畜,增加了易感动物暴露风险。
  而在实施布病强制免疫的地区各地推行先打后补,面临许多阻力。据反映,许多养殖户养殖档案不全,无法判定疫苗需求量,那么也就无法判定补贴金额,当前安全性高的A19株疫苗价格昂贵。
  综上所述,免疫困难与检疫缺失可能是布病在牧区从业人员“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最后,笔者还不得不谈谈业内对人兽共患病的认识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人说,连像兰兽研和东农这样的培养兽医人才的高校、科研院所都会发生此类安全事件,可见业内面对人兽共患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就像非洲猪瘟之前的生物安全一样薄弱。
  就像非洲猪瘟,尽管课本和文献中都强调了它的可怕,但许多事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就很难有深刻体会。要避免类似布病等人兽共患病事件在业内再次发生,降低从兽医和养殖业人员感染率,除了从技术上开发便于鉴别诊断的更安全的疫苗和避免干扰的检测方法,更需要行业内从业人们对人兽共患病加以重视。
  守护动物安全,首先要保护好兽医工作者自己,不要把人兽共患病当做一种见而不怪的现象,也不要粗心大意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亡羊补牢,平时要多多做好防护。同时,也需要国家层面对检疫防控的支持,把基层兽医检疫工作真正落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