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虎纹蛙
中文目名: 无尾目
中文科名: 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中文属名: 虎纹蛙属
同物异名: Rana rugulosa
中文俗名: 田鸡 水鸡 青鸡 田鸡 虾蟆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Dicroglossidae
拉丁文属名: Hoplobatrachus
拉丁文种名: rugulos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Wiegmann, 1835
英文俗名: tiger frog
【形态特征】
虎纹蛙是蛙类中体形较大而粗壮的一种,雌性比雄性大,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250—500克。它的皮肤极为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背部呈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横斑。由于这些斑纹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圆,趾间具全蹼。前肢粗壮,指垫发达,呈灰色。雄蛙具外声囊一对。
虎纹蛙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游泳时可以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在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控制气体的进出。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囊状突起,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躯干部有两对肢体。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还能协助捕食和在游泳时平衡身体。后肢较长,具5趾,趾间具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跳跃时起推进作用。
【分布范围】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我国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陕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
【习性】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性还占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赶走。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令人难以致信的是它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来它不仅长了一身虎纹,也的确是蛙类中名不虚传的“猛虎”。
由于眼睛的结构,一般蛙类只能看到运动的物体,故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但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它对静止食物的选择不但凭借视觉,而且还凭借嗅觉和味觉。虎纹蛙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白天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粘滑的舌头迅速翻转,射出口外将昆虫捕获,卷入口中。它还有另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举头后仰并张开下颌,迅速伸出舌头一挥,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在完成摆动前就准确地触到猎物,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缩回舌头,把猎物带进口中,再吞到胃里,这个过程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此外,还具有在浅水区域捕获水中昆虫、鱼类等的能力,这时它用下颌捕捉猎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虎纹蛙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阴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过寒冷的冬天,在进入冬眠前,往往有一个积极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时它大量地捕食,为越冬贮存养料。
【繁殖】
虎纹蛙的繁殖期为5—8月,冬眠苏醒后,立即进行繁殖活动。它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卵孵化后成为蝌蚪,具有一系列适应水中生活的幼体特征,而且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形态特征也随之而变化,蝌蚪经过变态发育为蛙,然后再转移到陆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个阶段。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濒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该蛙体型硕大,肉质鲜美,是南方居民喜欢食用的蛙类。广东广西两省七十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因此被大量捕捉。
因为贸易被捕猎:因为人们喜欢食用,经济效益巨大,商业 部门大量收购,促使农民大量捕捉。
虎纹蛙在我国南方俗名“石梆”,由于其个体大,肉质鲜美,是人们喜欢捕捉的对象,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在市场上需求量甚大。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的野生状态中,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资源需求量增加造人们的过度猎捕,使其数量已经日趋减少,成了濒危动物,成这一资源已有崩溃之势。
【保护措施】
由于市场的需要,只靠单一、消极的保护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地探索虎纹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展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要以配合保护措施,才是积极的、两全其美的上策。为此,虎纹蛙的人工养殖研究已有开展,结果表明,虎纹蛙变态快,生长迅速,而且不需驯化便可以摄取静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简便,是一种适于养殖的经济动物。
【人工养殖】
虎纹蛙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温度在4℃以下或35℃以上时,易引起死亡。温度低于12℃时即停食开始冬眠,春季温度上升到16℃时结束冬眠。当年的蝌蚪经6个月(5月-10月)饲养就可长至150g左右。虎纹蛙的营养和肉质可与野生棘胸蛙相媲美,现野生棘胸蛙数量较少,人工养殖较难,只有虎纹蛙可替代。
一、场地选建
1.场地选择:应选安静、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便于管理之处,面积以20平方米为佳。
2.越冬池:建造时保水性一定要好,否则冬季干旱水位较低、池水干涸时,会造成虎纹蛙因缺水或受冻害而大量死亡。在闽北地区最好还要搭建保温棚,但不一定要加温。最好用水泥池,深度要求在1.5m以上,水位保持在1m左右,池中间建一个占总面积l/4左右的休息平台,或另做浮于水面的简易休息台。池底要放一些供隐蔽的设施,如稻草、瓦砾、毛竹筒等,以供虎纹蛙躲避和冬眠。
3.产卵池、孵化池:面积最好2平方米,这样可少放几组亲蛙以免互相干扰,亲蛙产完卵后捕起可做孵化池。该池池深1.5m左右,水位可根据需求而调节,即0.2-1m。有条件最好建水泥池,若建土池,四周和底部要用塑料薄膜封好,池内要保持清洁,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时要保持安静,否则会影响亲蛙产卵和受精卵孵化。
4.蝌蚪池、变态池:采用级梯式或斜坡式,高低落差0.2m-0.3m左右,这样,池子随着蝌蚪变态而逐渐降低水位,落出部分陆地供已变态的幼蛙栖息。
5.幼蛙、成蛙养殖池:有条件可建水泥池,如果用土池则池壁要衬上一层塑料薄膜,池的一端略高于另一端,便于排水清洗。养幼蛙时较高的一端可不淹水而作饵料台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m的围墙或围网,围网应向池内稍倾斜以防逃逸。
二、养殖方法
1.亲蛙的培育:经过一个冬眠,到开春即4月上旬,温度上升到16℃以上时,亲蛙就要开始觅食,此时要投喂鲜活饵料蚯蚓、蝇蛆等,让亲蛙近快恢复体能,以利下一阶段繁殖、孵化。
2.繁殖、孵化:繁殖、孵化技术是虎纹蛙养殖的关键技术,水温上升到16℃以上时要作好繁殖前的准备,也就是将建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而后注人清水,最后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好水温。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亲蛙从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mg/L的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人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m,水温在20℃以上。正常情况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天一天就可以抱对产卵,若亲蛙成熟较好、气温较高,常常是在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小时-16小时就全部产卵。产卵池每天上午8点以后要注意观察,当卵团充分吸水膨胀就捞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化时最适温度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孵化时最好让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将受精卵移动,以免与池底粘连,导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3.饲喂技术:蝌蚪培育的关键技术是蝌蚪分级饲养。饵料优质多样化。投饵量随蝌蚪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日投饵2次,前期以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鸡蛋黄为主,中、后期以红虫为主。刚变态的幼蛙,视觉和嗅觉尚不完全适应陆栖生活,此时应投活饵,如蚯蚓、蝇蛆等,5天-7天后逐渐改喂切碎的鱼肉了、蚌肉、螺蛳肉等,再慢慢加入蛙料,最后完全过渡到喂养蛙料。定点投饵,在池底向排水口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积l/4-1/5的陆地作为投饵处或设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