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产地: 浙江 丽水
产品特性: 体型小、成熟早、产蛋多、耗料少
产品简介:缙云麻鸭,因全身羽毛浅粽灰色似麻雀而得名,俗称草子鸭,水鸭。麻鸭缺乏自孵能力,早期均由家鸡、白鸭代孵
产品历史:据说,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建笕川已开设孵坊,采用泥缸、木柜,以木炭加温孵化,1988年开始逐渐改传统的谷孵法为电孵法。清光绪初年,笕川、新建一带已出现小群麻鸭,放牧于溪边,水渊和冬闲田,每群数十只至百余只。宣统元年(1909),壶镇亦有人饲养。民国初期,笕川村人秋后肩负行李,风餐露宿,游牧于丽水、松阳、遂昌、武义、永康、东阳等县,至次年春耕时返乡,计有数十群,每群二三百只,抗日战争期间亦未间歇。50年代后,群鸭饲养逐步发展到碧河、溪南、新碧、新川等乡20余个村,每年四五百人外出游牧,计有250余群,每群200~500只,远者达浙闽交界的福建松溪县。60年代,外出养鸭被当作“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和限制,但不少鸭农仍然游牧他乡。1964年,笕川村丁顺汀、新二村朱桂福进入福建建阳、三明和江西玉山等县游牧。1969年笕川村丁官飞等人北上上海南汇、川沙等郊县,利用内河、鱼塘搭棚圈养,每群多达数千只。遂后几年夸省养鸭者渐多,仅上海市十县,即有缙云鸭农上百户。1972年,韩畈村黄江丰、梅溪村陈永明和笕川村丁旭登等5人,南下广东省、惠阳、东莞、虎门等县市,后向珠海、深圳、南头、沙河等地发展,以圈养为主。1979年,全县跨省鸭农2000余人,养鸭24.78万只。80年代初,农村改革开放,老鸭农以师带徒雇工,北上江苏、山东、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南下江西、福建、海南、广东等13个省市。1984年跨省鸭农近万人,养鸭210万只。此后跨省鸭农继续猛增,1988年达2·1万人,区域扩至21个省市区。广东百县和上海十县遍布缙云鸭群,当地市场80%以上的商品鸭蛋由缙云鸭农提供。90年代初,外出鸭农尚有增加,除黑龙江、吉林、内蒙、西藏、台湾外,其他省市均有缙云鸭迹。1992年,外出鸭农2.5~3万人,占全县外出劳力77%,其中新建占90%,约计群鸭850多万只,缙云县养鸭协会于广东潼湖设有办事处。除出省饲养外,县内亦有养鸭专业户,1988年514户,养群鸭80余万只。
鸭,是最早为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它喜水、耐寒、合群,产蛋率高,繁殖力强。缙云麻 鸭,有悠久的历史,清代乾隆版《缙云县志》中就有记载。解放前,小本经营发展不快, 如新建觅川村,利用新建河谷盆地养鸭,也仅三五户放牧群鸭,每群七、八十月.解放后, 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缙云麻鸭以体型小、成熟早、产蛋多、耗料少等优势,冲出浙江, 走向全国.1988年,全县有四千多养鸭专业户、三万多人养鸭四百万只,鸭迹遍及上海十 县、广东百县、直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近几年来,缙云麻鸭正 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在经营上,趋向立体化、链条型,养鸭兼包鱼、水库,既养 鸭又养鱼;养鸭兼营孵坊,建立苗鸭基地;养鸭兼营饲料加工,养鸭兼种香蕉、粮食、蔬 菜、水果;养鸭兼从事禽蛋,饲料运输。缙云县人民不仅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以智 慧和 胆略,开辟缙云麻鸭生产的新局面,努力为振兴山区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