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干尸因历经千年未腐而震惊世界,人们也因填满古尸的蛙皮开始了对中国林蛙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是我国特有的物种,近年研究表明,林蛙皮不仅具有很强的抗腐功能,而且蛙油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而被国际市场誉为“软黄金”。看这些美味,是否垂涎三尺了呢?如果在几年前吃林蛙宴的确是一个奢侈之举,因为当时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如今一向对生存空间百般挑剔的林蛙,能够从林间湿地落户寻常庭院,并且告别漫长的冬眠生长,还堂皇的走入了正规宴席,当年人们白天冒雨,夜里挑灯,日夜兼战疯狂捕捉林蛙的场景也已不多见,这些不得不说是件新鲜事。
林蛙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又具有高的经济价值,怎么样才能把保护生态平衡和丰富人们生活兼顾起来呢?1988年时任黑龙江省农恳总局林业站站长的陈剑锋开始着手中国林蛙的研究。
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去养蛤蟆呢?老百姓叫他们蛤蟆,你咱养蛤蟆呢?这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是不是有病,1993年陈建峰将3000多只野生林蛙作为种蛙放养到自己的蛙圈里,开始在林蛙世界创一翻事业。然而陈建峰还没有感受到林蛙带来的喜悦,就先品尝了痛苦,仅仅一个月,活蹦乱跳的小 林蛙陆续死亡,连原先的老种蛙也全军覆没。
我想第一次的养蛙失败使陈剑锋看到,如何适应林蛙的生活习性才是关键,因此他辞去铁饭碗的工作,来到了武昌老家,就是为了摸透林蛙的生活习性,掌握林蛙的生存环境,连续三年一切心思都扑在了林蛙上。要研究成,不搞生物群观察. 为了追踪林蛙他上山,下水,进湿地,终于弄明白了林蛙的生活环境特点,以及对天气、阳光和温湿度的要求,并根据观察来的情况,为林蛙建造了一个仿野生状态的生活环境。这个夏季在圈养林蛙时,在饲养圈里上层搞上乔木,没有高大树木用遮阳设施,遮阳网来模拟这个环境,把郁蔽度模拟出来,创造75%以上的郁蔽度,如果湿度小可以用喷雾设施增湿,温度高用冷水降温,在低一点的灌木层,用低一点的遮阳网,3米高和1、5米高的错开,饲养场的建设问题,最关键的是场地下面要模拟出森林林下既有枯枝落叶层,又能解决林蛙代谢物的场地。 人工圈养林蛙成功了,这项国家专利从此改写了教科书上中国林蛙只能野生放养而不能人工圈养的结论,为继续探索人工圈养中国林蛙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当自然气温降到12摄氏度以下时它会停止捕食寻找冬眠场所,好逃避不良环境,如果将长期处于野生自然状态下的林蛙突然圈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高密度养殖,其动物的适应能力、生理反映以及生物钟的节律会发生突变,造成代谢紊乱、体液失衡,所以野生林蛙要经过两到三个世代的驯化繁殖,不断改变环境条件来逐步改变它的习性,适应无冬眠养殖。
中国林蛙的无冬眠饲养温室或大棚内的环境要保持在18摄氏度—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之内、荫蔽度在0、65--0、75之间、光照不能过强或过弱、大棚或温室内要设置增温降温设施,还要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看到这些特意为中国林蛙建造的别墅,真让人羡慕,但是林蛙的代谢运动会使养殖场内含毒量日益增加,地面空气氧交换能力减弱,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在这平均每平米100只高密度状态下的棚式饲养场所,解决林蛙代谢物,防止病害发生,是令许多养殖户倍受折磨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陈建锋有什么高招。
原来是在在饲养池内放满水,水上种上水生植物,植物上面设置网罩,才用三层阻垢的办法,林蛙在网上生活,其代谢废物通过网子漏到水中,经分解后供植物根系吸收,植物再释放氧气供动物吸收,实现良性循环,这个高招就是大棚内模拟的森林生态环境,除了采用模拟生态环境外,千万别忘记定期给蛙场药物消毒,净化场所,这样才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瞧这家伙,多健壮威武。
看到这些场面你能猜到它和养殖林蛙有什么关系吗?其实这是陈建锋研究的中国林蛙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林蛙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食物要求是苛刻,因为它的胃肠内无纤维酶,不吃植物性食物,再加上眼睛极端近视,所以只能吃活的昆虫饵料。面对林蛙出的又一个难题,陈剑锋使用的对策是: 利用鸡和猪的粪便育虫,因为这里有幼虫所需的氨醑,蛙吃完虫排泄后的粪便,再被饲养鸡和猪的植物吸收,您看一年四季的饲料都解决了。蛙还难养吗。
中国林蛙人工圈养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并没有使陈剑锋满足,从1999年开始他就扶持养殖户负责知识培训进行生产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与它人分享。
回首当年研究林蛙的初衷是保护这一野生物种免遭灭绝,现在这个目标早已实现,而且人们的菜篮子里又多了一个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并且还为养殖户们又创出了一条制富路,真是一举多得。与中国林蛙打了十几年的交道,目前他们正进行研究开发产品深加工的公关,他未来的目标是使中国林蛙尽快实现产业化,让中国林蛙跳出国门,跳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