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体形似狐而小,体长500一700毫米,体重225.8千克。身体肥壮,吻尖,腿短,尾毛蓬松。

  貉的吻部为灰棕色,两颊具侧生长毛,头部两侧在眼周及眼下部分黑色,形成明显的八字形的黑纹,常向后延伸到耳下方或略后,背部棕灰或略带橘黄色,背毛基部淡黄色,尖端黑色;其绒毛驼色,背中央掺杂较多的黑毛,形成不明显的黑色纵纹,自头顶直到尾基或尾尖。体侧色淡呈灰黄或棕黄色,腹部毛色淡,毛尖不现黑色,四肢浅黑或咖啡色。尾短而粗,尾毛长,背面灰棕色,中间有一条黑纵纹,尾下面色浅。

    貉的牙齿有44枚,上颌门齿排成弧形,第1对门齿左右均有小叶,第2、3对门齿,齿尖内侧一小叶。

  貉常栖居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溪流、河、湖附近的树林中。独栖或5—6只成群。穴居,常居于弃洞、树洞和石隙,往往利用其他动物弃洞为巢,一般白天在穴中睡眠。夜间出来觅食。性温顺,行动不敏捷,时常弓着背部,不如狐等狡猾。身体虽肥胖,但能攀登树木,食性很杂,主要为鱼和鼠类,常在溪边捕鱼,亦食蛙、虾、蟹和各种小型啮齿类,此外亦吃一部分植物性食物。

  我国北部的貉,冬季有冬眠习性,一般在11月底到翌年3月初结束,非持续性,有时醒来,此外亦有些个体只进行短期睡眠,所以它的冬眠只是昏睡状态。

  貉的交尾期多在2—3月间,怀孕期为52—79天,5—6月产仔较多,每胎4—7只或10只以上,最多为15只。

  貉在我国各地广泛栖息,包括东北、内蒙、华北和华南一带;国外见于亚洲东部。共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华东及中南地区,东北亚种分布于东北地区,西南亚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

相关文章